科研概况

当前位置 : 

科研概况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门等的大力支持下,浙江中医药大学的科学研究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学校的科研实力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可。

学校拥有各级各类重点学科149个,其中中医临床基础为省属高校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学入选“十四五”浙江省登峰学科,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入选“十四五”浙江省优势特色学科,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公共管理等5个学科入选“十四五”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学校共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38个,浙江省重点学科40个,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64个,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5个、医学支撑学科1个。临床医学、药理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农业科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ESI学科机构排名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五位。中医血液病学等13个学科进入2023年度全国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榜单前十位。2022-2024连续三年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列全国中医药院校第5位,在2024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1000强中列665位(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二)。

近年来,学校瞄准中医药领域的科技前沿和关键问题,着力提升中医药基础研究能力和关键技术突破能力,推动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基础条件不断垒实,科研项目持续增长。围绕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任务,不断推进一流科研工程建设,大力加强有组织科研的开展及创新探索。学校建有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和血液病、免疫风湿病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3个、国家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协同创新中心1个、全省重点实验室5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10个、浙江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浙江省新型研发机构1个、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4个、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10个、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载体11个以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培育研究基地、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60个。2022年12月30日,由我校和金华市人民政府共建的浙江中医药大学金华研究院(浙中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已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正式场地(长三角中医药科创园项目)于2025年初开工建设,将打造中医药与大健康领域“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创新成果转化高地。2023年9月28日,我校和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浙江中医药大学富阳研究院正式成立,已获批设立浙江省现代中医药产业专利导航服务基地、落地学校首个院士工作站,未来将打造“高能级、全球化、高辨识度”的现代中医药产业创新高能级平台。

“十四五”以来我校承担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超3000项,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337项,其中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8项,实现纵向科研经费超4亿元,稳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期间,我校承担厅局级项目(社科类)20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10项。

“十四五”以来学校共获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38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以第三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青年奖1项。学校为第一署名单位累计发表SCI、SSCI、EI等收录论文4800余篇(其中一区370余篇、TOP期刊820余篇)。学校授权专利900余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50余项,包括美国等国外发明专利30余项。学校转让、转化发明专利等成果30余项,累计合同金额8800余万元。协同社会合作处共同推进校企合作,与省内外200多家企业、院所开展技术开发、科技咨询等合作与服务,签署横向项目合同400余项,累计到账横向经费达1亿元。

(以上数据截止2025年7月)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310053)

校办电话: 0571-86633177 传真:0571-86613500 

浙ICP备0504083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603号

Copyright ©1959-2023 浙江中医药大学  


  • 企业微信号
  • 官方微博
  • 官方微信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    邮编:310053

校办电话:0571-86633077 ,0571-86633177

传真:0571-86613500

Copyright © 2023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ICP备0504083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6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