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链接:https://npaper.ccmapp.cn/zh-CN/?page=3&Hid=680f8fb4bfa42f5a2e12aa33
原文如下:
浙派岐黄开新篇
朱德明
传统医药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是人类智慧与实践的结晶,中医药作为传统医药的代表,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自先秦至汉唐,浙江中医药文化从无到有不断发展、丰富,到北宋逐渐跃居全国前列,明清时期,浙江成为我国中医药最发达的省份之一,直至今天,浙江省传统医药类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达12项,省级非遗项目47项,传统医药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成果丰硕。
浙江医药类的考古文物相对丰富,萧山跨湖桥遗址的草药罐、田螺山遗址的碳化灵芝、河姆渡遗址以及良渚遗址出土的芡实药物化石,都是研究浙江医药文明史的重要物证;东汉思想家王充著《论衡》论述养生之道,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系统的内外丹理论的著作;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浙江籍医药学人才辈出,民间医药卫生习俗初步形成,出现了在全国极有影响的姚氏、徐氏等医学世家;唐朝浙江医官、医生的设置,开启了设官建制管理浙江医药行业的先河。
北宋时期,浙江各州县设立了医学官制和惠民药局掌管药物为民治病,还出现了杭州第一所医院安乐坊,陈师文、裴宗元、沈括、朱肱、王执中等名医辈出。南宋时期,浙江的医药卫生机构较为完善,御药院、太平惠民局、施药局等在体恤民众、诊治疾病、规范行规、炮制药物诸方面建树非凡,出现了萧山竹林寺妇科、绍兴钱氏女科、海宁郭氏女科、绍兴“三六九”伤科、永嘉医派等众多医家学派。
明清时期浙江形成了以张景岳、赴献可为主的“温补派”,以张志聪、高世栻为代表的“钱塘学派”,以俞根初、高学山为首有地域色彩而无师承关系的“绍派伤寒”等学术流派。浙江医学基础理论如脏腑学、运气学说、病因病机学、诊疗学均有进步。根据《图经本草》等15部史地著作记载的明清浙江药材达百种,“浙八味”“杭十八”享誉海内外。
1949年至1978年,浙江中药产业已成为浙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1963年,浙江省卫生厅制定的《中药材生产十年(1963—1972)规划》中,将“浙八味”确定为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参、笕麦冬、温郁金。1978年改革开放后,浙江是中国中药材重要产区之一,生产和资源总量均列全国前三位,素有“东南药用植物宝库”之称。
2018年2月,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等7部门联合公布铁皮石斛、衢枳壳、乌药、三叶青、覆盆子、前胡、灵芝、西红花为新“浙八味”。今天,人们更加注重养生,追求健康,浙江省正大力推动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业有机融合,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推出中医养生、康复、休闲、科普等功能丰富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创建了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和省级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整合串联大运河、钱塘江、千岛湖流域等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国医馆、国药馆、中药企业、中药交易市场、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体验中心等,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产业链。
2023年,浙江中医药大学启动了对中医药文化的系统性研究,梳理浙江中医药文化的历史进程、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课题《浙派中医专科研究系列》吸引学术界专家更好地关注和研究浙派中医文化,并让更多人更全面地认识、了解浙派中医的文化元素,从而激励当代浙派中医人为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