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陈忠教授、徐层林研究员团队在中药防治耐药性癫痫方面取得最新进展,团队在Phytomedicin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Gardeniae Fructus extract terminates refractory status epilepticus with a wide time window through inhibiting neuroinflammation”的研究论文,研究揭示了具有“清热泻火”功效的中药栀子通过抑制高迁移率族蛋白 B1(HMGB1)介导的神经炎症,有效地终止临床致死致残率最高的耐药性癫痫持续状态(SE),并且还具有较宽的有效治疗时间窗。该研究首次揭示了栀子对于耐药性癫痫的治疗作用,并对其“清热泻火”的功效进行了现代化的内涵机制阐释。

癫痫持续状态(SE)是临床上一种极为严重的癫痫类型,也是死亡率最高的的神经系统危重症之一。目前终止SE发作的首选治疗方式为静脉注射苯二氮卓类药物地西泮(DZP)。虽然DZP及时给药可以终止约70%患者的SE,但其治疗时间窗非常窄且极易耐药。因此,急需寻找可以有效终止耐药性SE的新药物和新策略。中医认为癫痫或由先天秉赋不足,或感受外邪,致脏腑失调导致痰热伏邪内生,同时外因触动,导致肝风内动,引动伏邪,窍闭神机引发癫痫发作。而随着癫痫持续不断发作,使得体内逐渐痰蕴日久,痰热受逆乱之风气上窜巅顶,蒙蔽清窍。若痰热上逆不散形成痰火上扰,便可能进一步导致耐药性SE,提示“清热泻火”中药可能具有治疗耐药性SE的作用。
栀子(Gardeniae Fructus)作为中药的最早记载始见于《神农百草经》,其味苦,性寒,可归心、肺、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首先利用蒸馏提取的方法对栀子进行提取并制备栀子提取物(GE),之后分别在匹罗卡品(Pilocarpine)和海人藻酸(KA)诱导的两种经典耐药性SE动物模型中考察了GE对其的终止作用及特征。发现GE 单独给药可以一定程度地减轻耐药性SE的发作严重程度。尤其是GE还可以进一步分别有效逆转两种模型对于DZP的耐受,并且其有效治疗时间窗可进一步延长至3小时。
随后,研究者利用LC-MS对GE进行成分测定,并根据所测成分使用网络药理学进行作用靶点预测。同时使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对炎症相关靶点进行验证,发现GE能有效抑制耐药性SE小鼠海马中HMGB1的蛋白表达。同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E还能抑制小鼠海马中HMGB1的出核。体外电生理结果进一步表明GE能抑制HMGB1激活介导的海马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增强。最后,研究者使用药理学激活HMGB1的手段构建耐药性SE小鼠模型,发现此时GE和DZP联合给药仍可以有效终止耐药性SE。反之利用药理学手段抑制HMGB1可以拮抗GE对耐药性SE的作用。本研究结果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栀子对于耐药性SE的终止治疗作用,并揭示其通过抑制HMGB1激活介导的兴奋性突触传递功能发挥“清热泻火”的现代机制内涵。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我校药学院在读博士生孙敏娟,药学院在读硕士生袁志坚及中医药科学院实验师李梦菡为共同第一作者。陈忠教授和徐层林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药学院曹岗研究员和基础医学院季旭明教授也对本研究的开展给予了重要帮助。研究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